従秦府集団成員仕進状況看区域文化合流

以下は、曹印双「従秦府集団成員仕進状況看区域文化合流」(『復印報刊資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K22』2006年第3期)という論文の本文部分。ネット上で拾ったものを日本語環境で読みやすいように適当にいじったつもり。内容は初唐の李世民麾下の功臣たちの地域出身を論じた文章。本当はこの論文についてる表のほうが面白いんだけど、自力で起こすのはしんどいので自粛。

一、隋末唐初区域文化合流背景
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歴史時期,対於此時期的描述,陳寅恪的関隴集団概念、谷川道雄的部族共同体、郷党共同体概念、唐長孺対南北朝門閥体制的差異的理解、田余慶対東晋門閥政治与皇権政治的解読、毛漢光有関中古核心区核心集団的論述、牟発松《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試析》一文,都可以幇助我們理解因地縁政治形成的関隴、山東、江左三大区域文化内在的政治関連。這三大政治区域文化在相当長的歴史時期内,即是文化融合的元素,又是文化衝突的資料。
北周滅掉北斉,隋代北周,継而平定南陳,実現了短期的江山一統。周隋進軍山東和南陳后,揚棄了許多関隴旧俗,採用了許多高斉、江左的文化制度,其間漢族文化世家為新朝統治者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案,促成了文化合流的大勢。楊隋従589年統一全国到617年天下大乱,将近二十九年的歴史行程,三大区域文化合流趨勢確実大大加強了,但文化的融合是一個緩慢的歴史過程,人為地加速它,往往会促成歴史反動。
煬帝開鑿大運河,旨在従硬件上溝通南北東西;他推行科挙制,使江左漢人政治地位上升;他三次以帝王之尊下揚州,並表現出対南方風物文化的欽慕。這一系列措施加速了漢化進程,可以説他重蹈北魏孝文帝加速漢化的覆轍。正如陳寅恪先生洞察的:北魏曾以洛陽為中心加速漢化進程,引発了北方六鎮起義及河陰之変,出現了歴史逆流。而隋煬帝加速以揚州為中心的漢化進程,再次引発了以強大胡族突厥支持的山東区域、関隴区域胡漢交融政治勢力的反動,主要称臣勢力有李淵、王世充、竇建徳、劉武周、梁師都、薛挙、李軌、高開道等,突厥通過他們宰制了北方政局,暫時取代原来隋朝東亜霸主的地位,胡化区域綫大幅度南推,這股逆流阻礙了胡漢文化合流的発展趨勢。而胡漢交融的関隴核心勢力不愿屈尊突厥的勢力,他們的共同体結搆已経与歴史勣淀的漢化民族大一統信仰相結合。這要求胡漢交融政治勢力,必須重新適応歴史潮流走向,而能夠適応並穏健地引導這股潮流的政治勢力,必将成為歴史的真正主人。以李世民為核心的秦府集団就是在這様歴史背景下崛起的時代主人。

二、秦府集団成員仕進状況
大業十三年(617),李世民随父親李淵従晋陽起兵,起初他被封為秦国公,任領兵右元帥。義寧元年(618),李淵受禅后,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並加授雍州牧,武徳元年,拜太尉、陜東道行台尚書令,関東兵馬並受其節度。其后他還曾歴任涼州総管、益州道行台尚書令。到武徳四年,平定王世充后,加号天策上将、陜東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武徳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事変后,他被封為皇太子,此年八月登基継位。従大業十三年晋陽起兵到武徳九年登基皇位,雖多有上述任職封号,但最能代表他這段歴史時期政治身分的還是秦王封号,加之歴代流伝頗広的民間故事如隋唐演義、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也多把秦王作為唐太宗登基前的主要身分標志。為行文方便,本文擬将此時期以李世民為核心形成的政治集団称為秦府集団。這一集団為大唐統一大業及李世民上皇帝宝座立下殊勲,它的成員有的戦死疆場,有的成為開国元勲,他們及其后代在唐前期的内政及辺功大大促進了区域文化的合流。
下面所列秦府集団成員名単,主要依拠有四個方面,一是布目潮渢先生所列的武徳時代李世民属下的官僚群,二是黄永年先生列挙的李世民在玄武門事変前集結的主要人物,三是張沛先生主編的《昭陵碑石》所反映的陪陵人物;四是周紹良等主編的《唐代墓誌匯編》及《続編》墓誌資料。具体情況如下:
日本史学家布目潮渢先生在《隋唐史研究》第二章第六節《武徳時代世民属下的官僚群》里,列挙了武徳四年以后,在李世民的秦王府(包括文学館)、天策上将府和陜東道行台名下集聚的名士驍将主要有:
于志寧、杜如晦、薛收、房玄齢、虞世南、唐皎、姚思廉、褚亮、蔡允恭、蘇勖、蘇世長、陸徳明、孔頴達、李守素、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劉孝孫、李玄道、皇甫無逸、温大雅、顔相時、薛万均、殷開山、権弘寿、竇綸、蕭景、顔思魯、杜正倫、李桐客、戴冑、閻立徳、楊蒴、褚遂良、段志玄、斉善行、尉遅敬徳、秦叔宝、田留安、程知節、公孫武達、丘行恭、宇文士及、張亮、屈突通、劉文静、馮少師、韓仲良、盧赤松、唐倹、封倫、杜淹等五十二人。
黄永年先生在近著《六至九世紀中国政治史》第四章,列挙了李世民在玄武門事変前集結的主要人物:
房玄齢、高士廉、柴紹、唐倹、秦叔宝、程知節、段志玄、張公謹、劉師立、李孟常、王君廓、張亮、龐卿綠、樊興、元仲文、秦行師、封倫、蕭瑀、銭九隴、長孫無忌、杜如晦、長孫順徳、侯君集、劉弘基、公孫武達、屈突通、宇文士及、杜淹、尉遅敬徳、李安遠等三十人。
以《昭陵碑石》提供的部分陪陵人員碑石資料為依拠,我們発現隷属於秦府集団的人物有:
段志玄、宇文士及、王軍愕、孔頴達、豆盧寛、牛進達、房玄齢、高士廉、薛收、唐倹、張士貴、周護、尉遅敬徳、許洛仁、杜君綽、鄭仁泰、程知節、李孟常、呉黒闥、安元寿、褚亮、豆盧仁業、斛斯正則等二十三人。
搜検其它唐代墓誌,属於秦王府集団成員的還有:
羅君副、段元哲、韋慶植、董葵、張仁、魏徳、張彦、封泰、崔君粛、匹婁氏、崔福善、高仁、夏侯絢、魏倫、竇琰等約十五人。
綜合上述名単,結合人物相関伝記及墓誌資料,我們進一歩確定従617年至626年太宗集結的秦府成員名単如下:
于志寧、杜如晦、薛收、房玄齢、虞世南、唐皎、姚思廉、褚亮、蔡允恭、蘇勖、蘇世長、陸徳明、孔頴達、李守素、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劉孝孫、李玄道、皇甫無逸、温大雅、顔相時、薛万均、殷開山、権弘寿、竇綸、蕭景、顔思魯、杜正倫、李桐客、戴冑、閻立徳、楊琮、褚遂良、段志玄、斉善行、尉遅敬徳、秦叔宝、田留安、程知節、公孫武達、丘行恭、宇文士及、張亮、屈突通、劉文静、馮少師、韓仲良、盧赤松、唐倹、封倫、杜淹;高士廉、柴紹、張公謹、劉師立、李孟常、王君廓、龐卿綠、樊興、元仲文、秦行師、蕭瑀、銭九隴、長孫無忌、長孫順徳、侯君集、劉弘基、李安遠;王軍愕、豆盧寛、牛進達、張士貴、周護、許洛仁、杜君綽、鄭仁泰、呉黒闥、安元寿、豆盧仁業、斛斯正則;羅君副、段元哲、韋慶植、董葵、張仁、魏徳、張彦、封泰、崔君粛、匹婁氏、崔福善、高仁、夏侯絢、魏倫、竇琰,合計九十六人。
這個名単,只是利用現有資料,侭可能多的搜集相関人物,但不能以此視為秦府集団成員的全部。更多人物資料的挖掘,還有待最新碑刻、墓誌等相関発現来提供。
現結合史書与唐代碑志資料,依拠相関文化要素列出如下成員仕進状況表,其中仕進劃分類別説明在文中第三部分談及,這里従略。

三、従秦府集団成員仕進状況看区域文化合流
1.従秦府集団成員人才素資類型看区域文化合流
陳寅恪先生認為:種族和文化実是解読李唐一代史事関鍵所在。種族与文化的主体体現者是個体人物,他們的出身籍貫是区分人物種族差異的重要標志之一。毎位個体人物所属的素資才能類型,又是展現所在地域文化類型最核心的要素。
依拠前面区域文化合流背景,将歴史形成的三大政治区域即関隴区域、山東区域、江左区域,作為帰並成員選択的依拠。按照可攷的九十一名秦府成員籍貫,分入三個政治区域成員仕進状況列表。
従表一可見属於関隴区域的成員有二十七人;表二中属於山東区域的有五十三人,他們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地区;表三中属於江左区域的有十一人,主要分布在今天江浙一帯。其中需要個別説明的是褚亮褚遂良父子:《褚亮伝》記他的籍貫是杭州銭塘,《褚遂良伝》則記籍貫為河南陽翟,在南北朝時期顧、陸、褚、張是江南大姓,這里劃分他們的区域帰属以父親褚亮伝所記籍貫為準。另外,顔思魯及相時父子区域帰属,依《顔思魯伝》記:本(山東)瑯邪人,后居雍州長安。採用祖籍,定為山東
結合秦府用人注重的文武文化要素及秦府集団成員的具体歴職,将三大区域成員的人才類型分為:文武合一類、文才類、武才類。毎個成員具体分属見前列表。
従秦府集団成員的人才類型看,李世民主要側重用関隴文武合一型人才,即帥才,同時兼收文才、武才,這種人才結搆搭配,保証了関隴集団成員的軸心地位;側重用山東的武才,這是徴伐拡展区域的需要,同時兼收文才,実現対徴服区域的有效管理,保証中央与地方的和諧共存。但象李績這様文武合一型帥才,是山東豪傑人物的核心代表,在軍隊中很有影響力,就未能成為秦府集団成員,唐太宗去世前,還対他放心不下,打算除掉他,倖虧李績能読懂太宗的心意,逃過一劫。山東人物張亮也是文武合一型人才,太宗為了保証高宗平穏登基,利用伐遼機会,将張亮這位帥才也鏟除了。以此可見,太宗用山東人做帥才是很謹慎的,即使用也是防在前。政治集団的東西観念還没有根本解決,到高宗時期,高宗借助李績的軍中支持力量,将武則天立為皇后,自此東西観念才大大改観。対江左人才,太宗主要用他們的文才,也重用過蕭瑀、殷開山這様的文武合一型帥才,因軍中有江左背景的武将很少,蕭、殷個人也很難有機会象李績那様形成衆星捧月的気候,対関隴核心統治地位搆不成威脅。這種用人方略,反映了秦王李世民用各区域人才所長,実現了区域人才優勢互補,推進了区域文化合流。
2.従秦府集団成員的家庭政治背景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拠成員的祖父和父親的在周斉梁陳隋的具体任職,核実毎個家庭的政治背景類型。表一所列関隴区域二十七名成員,他們的祖父或父親多由北周入隋歴職,但也有特殊如姚思廉家是従陳入隋的;表二所列原北斉所属山東区域的五十三名成員,他們的祖父或父親多由北斉入隋歴職,由周入隋的有豆盧寛父子、崔君粛,魏倫由梁入隋;表三所列原梁陳江左区域的十一名成員,他們的祖父及父親基本是従梁陳入隋的,僅劉孝孫是由北周入隋的。関隴区域的権弘寿、公孫武達、薛万均,山東区域的李守素、蓋文達、杜正倫、李桐客、盧赤松、戴冑、張亮、龐卿綠、秦叔宝、王君廓、張公謹、元仲文、秦行師、田留安等十八人,相関資料缺乏,暫不能定其所属類型。
九十一名成員中,有七十一名成員,出身官宦之家,是原来北周北斉、梁陳三大区域政治勢力入隋的后代。尉遅敬徳家是鉄匠出身,銭九隴、樊興是由江左入隋的官奴后代,他們的父輩都当是陳的官吏,才有機会充没隋奴。其它資料缺乏的十六人,即使都没有官宦背景,連同尉遅敬徳,即使再加上銭九隴、樊興也才十九人,在九十一人中所佔比例還不到四分之一。可以説区域差異下的家庭政治背景,是秦府集団吸收成員的重要標準之一。李世民匯集区域差異下政治上及精神文化上有影響力的家庭,促進了区域家族政治資源重組,大大推進了三大区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3.従秦府成員的個体政治勢力来源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拠成員歩入秦府集団前的身分隷属関係,可以劃分成員個体政治勢力来源如下:其一,高祖重臣類,指秦府集団成員中,有一部分原是被高祖重用的,太子建成的部分親信也劃帰此類,如張公謹、王君廓等人。其中張公謹原是太子建成手下的太子右内副率,王君廓曾在羅芸手下任職,也有傾向於建成的成分。其二,隋朝旧吏類,指原来一些隋朝旧吏,他們的影響力在投靠時,起初没有納入高祖視野,退居到李世民視野内。其三,割拠勢力類,指李世民領兵徴伐各割拠勢力時,收服的文臣武将,有些人是帯領割拠軍隊投靠的,有些人是従敵対割拠勢力分化過来的。其中由王世充部入秦府的有蘇世長、斛斯正則、李玄道、戴冑、劉師立、段元哲、張仁、劉孝孫;由李密部入秦府的有杜君綽、許敬宗;先歴李密后歴王世充的有牛進達、秦叔宝、呉黒闥、程知節、董葵;由劉武周部入秦府的有尉遅敬徳;由薛挙部入秦府有褚亮、遂良父子、蔡允恭;由竇建徳部入秦府有斉善行、虞世南。自己帯小股勢力投靠李世民的有丘行恭、張士貴、李孟常等。其四,在野投靠類,指本身不是前朝或当朝官員,或由於家世背景,或由於体能武芸,或由於文史才華,被直接吸收為秦府成員的。秦府集団成員的個体政治勢力来源的多元性,為区域文化熔炉融冶提供了豊富燃料。
4.従秦府集団成員進入秦府渠道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拠秦府集団成員進入秦府的不同路径,劃分成員進入渠道如下:其一,晋陽長安類,指李淵以晋陽為根拠地,打著突厥与楊隋両張勢力牌,搆建了従晋陽至長安為空間主軸的快速吸納整合人才通道。以起兵的部分高祖元勲和直接被太宗收編的文臣武将為主。其二,長安洛陽類,指以長安為中心,以統一兼並戦争為指向,搆建了以長安至洛陽為空間主軸的整合渠道,主要以投誠的割拠勢力成員為主,特別是以山東区域武将佔主流。其三,秦府文学館類,指秦府文学館招納的人才,以吸納三大区域文士為目標。従這些文士的区域来源看,如杭州褚亮、許敬宗、褚遂良,蘇州陸徳明,荊州蔡允恭、劉孝孫,冀州孔頴達、蓋文達、李桐客,鄭州李玄道,蒲州薛收、薛元敬,雍州蘇世長、于志寧,趙州李守素,相州杜正倫、戴冑,京兆杜淹、杜如晦,斉州房玄齢,幽州盧赤松,越州虞世南等,這大大超出了当時秦王統轄的軍事力量範囲,為融冶区域文化提供了更開闊的空間。其四,陜東道大行台類,主要指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任陜東道大行台,也吸收了一批成員。其五,玄武門類,指以争奪帝位為目標,以維護李世民為核心的秦府集団共同体利益為指向,組建的玄武門事変団隊,這里特指吸收的新成員。
李世民通過這五個人才流入渠道,形成了晋陽、長安、洛陽三角区域政治平台,以秦府文学館、洛陽陜東道大行台、玄武門事変為支点項目,架搆起一座巨大的熔炉,将不同区域的、不同年齢段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政治空間来源的、不同文武素資的人才,放到此熔炉里融冶,実現了区域文化的大跨越合流。
5.従秦府集団成員成長后的個体政治活動空間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拠秦府集団成員最高歴職,確定他們的政治活動典型空間級別,依拠列表可見。在九十一位成員中,位列三師、三公、三省、六部、東宮、九卿及中央諸監的官員関隴十四人、山東十一人、江左九人。任地方州府官員的関隴八人、山東十四人。任職軍隊十二衛系統的官員関隴三人、山東十九人、江左一人。早卒或情況不詳的十二人。可見,絶大部分秦府成員成為影響全国及地方区域軍政格局的風云人物,三大区域人才在中央任職的比例格局展現了文化合流的主導旋律。同時我們也発現,山東区域成員在軍隊系統優勢,為玄宗末年文才与武才再度分野埋下伏筆,最終演化成中晩唐長安科挙官僚与河北胡化藩鎮両大政治集団,歴史再次従文化合流走向文化逆流分野,進入新一輪的歴史文化衝突。